我国民间,大体上说是逢七必祭,这是古俗如此,在社会发展过程中,地方不同出现了不同的习俗和七七中的禁忌。也就是说,民间并非都是逢七一定要祭扫,也有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。下面就例举一些地方不同的烧七习俗,也来讲讲人过了七七就结束了这世,亡人过七七有什么讲究?
一、人过了七七就结束了这世
在“过七”的习俗当中,头七和五七最为隆重,传说头七是亡人回家探望亲人的时刻,这时候亡人的三魂七魄基本都还是全的,回家后能认出家人,所以这时候家人**都要一起给亡人过头七,让亡人彻底放下今生的念想;五七是最大的一个七,要扎纸所扎马,远亲近邻,能到的都要到,子女要摆祭,即以生猪头、活鸡和活鲤鱼摆三牲祭。有福报的人去世很快。
二、亡人过七七有什么讲究?
这些七过完了,很快来到了六七、七七,特别是七七,也叫“断七”,今生缘断,亡人要投胎重新做人,一般来说七七只要最亲近的子女和堂兄姐妹参加即可,这一天也没有太多的讲究,烧烧值钱,上一些供养,磕磕头,压上新的坟头纸即可。亲人去世后35天内都不能干什么。
需要注意的是过七的日子要看好,是不是“犯七”,所谓的“犯七”就是过七的日子正好碰上农历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,这样犯七对亡人不利,需要在坟头插小白旗,避免亡人在阴间受罪。
三、农村有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?所说的七有什么含义?
农村老人去世后要“烧七”,一共有七个七,各个七的讲究,因地方不同,习俗也不同,讲究也不太一样。人去世为什么要烧七个七?老人去世为子女挡灾。
初丧的老人下葬后,民间多以七数为期,逢七必祭,也就是逢七上坟祭扫、烧纸。“七”在民间通常表示阶段性,以七七四十九天为终局。我国民间的这一传统习俗很久以前就有了,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习俗。我国的《北史》、《魏书》、《北齐书》等诸多史料都有记载,明末清初顾炎武的《日知录》、徐复祚的《村老委谈》及朗瑛《七修类稿》等都有详细记叙。可见烧七的习俗从古到今,均为民间重视的一种重要祭扫、烧纸习俗。
这些史料各有各的说法,也就是说,在古代的时候,七七的习俗在民间就呈现了多样性,有招魂说、复七说、祭奠说、扫墓停工说等等。而比较主流的说法是,古代人认为人死后可以复阳,亲人逢七祭扫(没有发明造纸以前,只祭扫不烧纸)时,是为了祈求死者还阳的意思,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,死者还不了阳,活在人世间的亲人也就无可奈何。至此,祈求死者还阳的祭扫行为也就告一段落,不再逢七祭扫了。
四、去世的人过了七七是不是就是彻底离开我们了?
河南一带在祭七的时候,有避子嗣的说法。比如说,去世的老人,如果只有一个儿子,那么一七就不能祭扫,如果有两个儿子,二七不能祭扫,以此类推,直到五七为满。人死了49天必须要去。
河南、山东、浙江等许多地区有逢“四七”不祭扫的习俗,按民间的说法,主要是忌讳“四”,估计因“四”与“死”为谐音字,民间以为不吉利。
山东、河南一些地方还有“犯七”之说。“犯七”指的是逢七祭扫、烧纸的日子,正好与农历中的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这种带七的日子碰到一起,这些日子称为明七。还有农历的十四、二十一、二十八,能被七整除的日子数字,称为暗七。当地民间习俗认为不吉利,叫做“犯七”。因此,逢明七和暗七,都不能上坟祭扫。人死前真有鬼来接。
民间都很重视五七的祭扫。五七的扫祭时最为讲究的是,儿女必须做水饺祭祀,按死者的年龄一岁包一个水饺,只能多不能少。祭奠完以后,必须在坟前吃完,决不可剩下,尤其不准带回家里。还有很多地方在五七祭扫的时候,亲戚也一起参加,非常隆重。很多地方虽有七七之说,但烧了五七后就算满了,也就是烧七结束。
有些地方烧六七,祭扫的祭品由女儿制作。如果没有女儿,侄女愿意承担也可以,但不是硬性的。民间有俗语:“说一千,道一万,单等女儿摆筵宴”,说的就是六七的祭扫。去世亲人灵魂在家症状。
河南、江苏一带,在整个七七祭扫期间,忌讳用面条祭祀。民间认为面条像类似绳索,亡灵见后会心里不安。